发明吸脂术的意大利Fischer医生父子,父亲Arpard?Fischer医生是位妇科医生,对妇科的手术器械了如指掌,特别是人工流产的刮宫器械。从刮出胚胎组织到刮出脂肪,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意。在他以前就有医生使用刮匙,对皮下脂肪刮除进行尝试,但是由于器械简陋,操作复杂阻力大效率低,以发生惨痛并发症而告失败。Fischer医生采用了中空管的刮宫管,对皮下脂肪刮除,获得意料之中的成功。


  意大利Arpard和Giorgio Fischer医生对刮宫设备做了彻底的改造,首先是取消了脚踏式的负压吸引器,接上电动负压吸引器,这样使间断负压变成持续负压。重要的是对中空的刮宫管进行改造,将原先较细的刮宫管增粗,以便吸入更多的脂肪组织,并把刮宫管侧口扩大并打磨出刀刃,以利于对负压吸入的脂肪进行切割,并将刮宫管尖端从圆钝状改成为圆锥状,以减少插入皮下脂肪时的阻力,和减少可能对血管神经造成损伤,这就是早期适合干吸手术的吸脂管。?


  后来法国Yves-Gerard Illouz医生针对粗大的吸脂管,会在术后皮肤上留下沟壑状的不平整,也就是后人所描述的“搓衣板”状畸形进行改进,他发现使用较细的吸脂管,不仅可以让术后的皮肤会变得平整了很多,而且也无需在吸脂管侧孔上打磨刀刃,利用吸脂管侧壁,已经能够将负压吸入的脂肪组织切割下来。在注射他发明的湿性吸脂混合液后,使用圆钝尖端的吸脂管,同样能够轻松地插入皮下组织,也减少了圆锥状尖端对组织的损伤。


  从此以后吸脂管就没有实质性的改进了,只是在吸脂管侧孔的位置和数量以及形状上的一些变化。以至于侧孔的形状越来越复杂,侧孔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。其实在最靠近手柄侧的侧孔吸入脂肪以后,在远端的其它侧孔就只有很少负压,几乎没有吸脂的作用,其作用只剩下制造损伤,增加术中出血和术后渗出,当然在有的时候,有一些损伤还是必要的,那就是修过渡面。


  1982年日本Tetsuo Shu医师在对吸脂手术效率、脂肪移植存留率,以及吸脂及脂肪移植的并发症做了折中的选择,确定了只用一套吸脂管就能同时解决大容量或超大容量的安全吸脂,吸脂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,以及脂肪移植存留率高、极少或几乎不会的产生并发症的吸脂管,大大减少了手术台上功能相似、作用重复的繁杂多套吸脂管。


  1989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美容外科学会上,他发表了大量成功的手术案例,助他一举成名。


  免责说明:本文由网友自由发布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。